本文以国家话剧院原创剧目《铁流东进》为例,在灯光设计的创作过程中,在以专业语汇体现艺术符号元素、灯具与舞台布景的结合使用、灯光配合表演形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从而体现舞台形象的整体韵律感,达成与剧情氛围相一致的光影效果。
0 序言
一部戏剧作品,灯光设计要形成自己的语汇。在舞台空间,灯光设计除了光色的运用以及光束切割空间的表达外,明度的强弱、节奏的变化、起承转合等均应带有剧目的风格特点,不能破坏舞台空间的视觉画面。灯光(及多媒体)在配合演员表演的同时,也要考虑舞美视觉符号的力度及变化,结合布景等元素统一视觉画面,努力通过灯光的强化把布景所构筑的形态向着更深层的想象空间延伸,使舞台空间充满想象的魅力。
2022年中国国家话剧院推出的原创剧目《铁流东进》(以下简称:该剧),系根据人民文学奖得主季宇的小说《最后的电波》改编。该剧是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在剧中,“孙子”贺电在现实中“寻找”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爷爷的身份,“爷爷”李安本在历史中寻找”战友们的光辉足迹,观众则随着祖孙两代人的视角,“寻找”着新四军革命先烈的初心[1]。笔者作为该剧的灯光设计,与编剧、导演、舞美设计和演员等主创人员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了创作任务,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
1 “嘀”与“嗒”的电波符号是灯光创意的基调
该剧题材独特,聚焦了抗战年代新四军通信兵的战斗生活,故事内容交叉于1941年新四军深入华中的敌后战场和现实生活两条轨迹线:现实中,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爷爷李安本突然宣布他自己是烈士,孙子通过爷爷的讲述,渐渐揭开他的身份之谜;抗日战场上,新四军皖中独立师第三团被日寇围困在白马山,后成功突围东进。两条轨迹线相互缠绕,由一个“小人物”李安本为主角贯穿其中。
导演的构思是将电波符号和铁军的战斗相融合,在舞台上构成一道强大的东进铁流。创作伊始,导演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如何用灯光手段在舞台上意象化地表达战争中的无线电波这一抽象的元素?为此,笔者翻阅了大量资料:新四军深入华中敌后抗战的背景;关于无线电台、摩尔斯电码,以及战争中各类通讯手段应用特点和方式等资料。其间,深深地被革命先烈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所感动,也为通信兵所特定的无线电波元素所吸引。笔者设想,把抽象的电波符号、跳动的电波节奏和战士们热血沸腾的状态相结合,运用灯光的节奏以及多媒体影像,将无形的电波化成有感觉、有温度的视觉感觉符号。
创作的基调就定在了电波符号“嘀”和“嗒”的电波节奏上,电波节奏虽然无形,但是却被形象化,成为最重要的意象符号。这一意象贯穿始终,时而像流血一样残酷,时而神秘冰冷,时而又如李安本给通信兵们讲课时所说,“那电波像流水一般缠缠绵绵”,也象征着战士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笔者以为,该剧灯光的运用重点在于体现电波“嘀”“嗒”的节奏。因此,除了光色的运用以及光束切割空间的表达外,灯光明度的强弱、节奏的变化、起承转合等均尽量带着电波节奏的特点。这也恰恰符合该剧整体的风格。在演出进程中和表演调度时彼此借力,把舞台空间氛围与新四军战士们的战斗精神体现出来。见图1所示。
图1 《铁流东进》英雄群像(摄影:塔苏)
有一场景的回忆段落是以舞蹈的肢体语言配合表达的。李安本受伤后回家休养,回忆起战争中痛苦的经历,舞台调度进行了大量的时空转换,时而是征兵的现场,时而是广德战役炮火纷飞的战场,时而是生死诀别的时刻,时而是李安本伤后的家庭生活。大幅度的时空转换,灯光需要不同投射方式和不同组合变化,以配合演员的肢体表演,渲染舞台氛围。同时,此处也是李安本的内心写照,表现出愤懑对一个普通人形成的情绪冲击,以及他心理感受的递进变化。灯光变化既要考虑照明效果本身,又要考虑人物形象在舞台中的位置和构图关系,以及人物情感表达及舞台调度的目的性。人物用光尽量做到明暗层次自然并突出每段表演的主题,以及贯穿主线人物的情感逻辑,既不能用过强的灯光渲染,使得表演失去气氛感,也不能过分压抑沉闷。见图2、图3所示。在切换节奏上融入电波节奏的特点,同时注意主辅光的平衡与强化,在视觉上契合电波特有的节奏,张弛有度,抑扬顿挫,以配合李安本感情色彩深沉浓烈、凝聚人心的独白,用灯光的视觉引领观众进入那一段残酷尘封的历史。
图2 人物光示例一(摄影:塔苏)
图3 人物光示例二(摄影:塔苏)
在开场舞蹈中,特意用灯光强化了“嘀”“嗒”这一贯穿该剧的视觉化的听觉符号。演员的肢体动作配合音乐和声光电手段形成电波律动的表演节奏,从演员手中电键的“嘀”“嗒”外化到整个表演空间中弥漫的颜色氛围和灯光闪烁的频率。灯光设计在特定情节融入电波节奏,紧紧追随场面调度的变化,在悬疑、悲壮、抒情等各种情感基调中烘托展现人物的性格魅力。同时,随剧情进程的变化,应用不同色彩形式的符号化的灯光对舞台空间进行渲染,增强表现力。见图4所示。
图4 灯光闪烁的频率与演员动作节奏和电波律动相呼应(摄影:塔苏)
2 利用道具为支点的灯具配置
在该剧的创作中,导演、舞美设计及灯光设计等主创人员反复沟通,最终确定了舞台造型以电波符号的点信号和长信号的“嘀”“嗒”为视觉形象种子,建造了由电波符号“嘀”“嗒”组成的意象化平台。一块块大小不一、高低不等的平台,既是白马山蜿蜒曲折的山脉,又是战场的壕沟。随着剧情的推进,舞台时空或进入写实空间,舞台上的演员就以 “嘀”“嗒”平台为支点进行战斗生活以及各种写实空间的表演;或情节进入写意化的表达,这些平台就是跳动的电波信号,是雕塑英雄的纪念碑。随着平台下的灯光点亮、变化,形成不同的舞台节奏律动。见图5所示。
图5 意象化平台的多重表达(摄影:塔苏)
灯光设计要把剧中设定的舞台空间性质与新四军战士们内在的战斗精神体现出来,就要在灯具配置上想一些办法。布置舞台上的灯位时,没有选择完全把灯具隐藏起来,而是将部分灯具半隐藏在布景及层层叠叠的幕布之间。舞台的上空挂了6道桁架,可以根据情节变化升降。这6道桁架,也同样是电波律动的形式的一部分,配合音乐,形成不同的造型节奏。桁架上配有频闪灯和切割灯,在升降的过程中,灯光的颜色、光束、节奏等变化,皆是以电波律动的形式,随着情节的推动,组成不同的形象。
选择用桁架把灯具降低吊挂,是因为舞美布景上空悬挂了多层的投影幕布,其形式也是长短不一的电波信号,正常吊挂的灯具很难做到对舞台上形成强烈的大角度光束效果。而在渲染战争场面的时候,大角度的光束以及浓烈的颜色又是非常有帮助的。如果投影遮挡了正常吊挂的灯具投光,整体视觉重点偏高的情况下,如何用更强烈的效果把视觉拉到舞台面上演员的调度变化中,是考虑的重点与初衷。降低悬挂灯具的位置,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见图6所示。
图6 部分灯具在舞台视觉画面中(摄影:塔苏)
幕布象征层层叠叠的山峦,而灯具既是革命的星星之火,也是战场上呼啸的枪林弹雨。在幕布的半遮半掩下,通过吊杆的升降、灯光的明暗,塑造出了不同的画面肌理感。舞台上白色平台时而是壕沟,时而是白马山,时而是跳动的电码信号,时而是英雄群像的纪念碑。在灯光处理的过程中,白色平台的明暗形成视觉错视,使观众产生视觉焦点的变化,让固定的舞台布景形成不同的视觉压迫感、紧凑感,打造出浑然一体的戏剧动作空间。
为了追求战争场面特效的逼真,经与舞美设计商量,在白色平台之间隐藏了条灯和烟机。在写实的爆炸场景中,带频闪的条灯使壕沟中的幽幽火光瞬间变成闪烁刺眼的白光,烟机也从下方喷起滚滚烟雾。同时,把灯光延伸到空间中,与空间的光柱构成交叉穿梭的形态在舞台空间构成统一整体。为了加强爆炸的视觉冲击,用桁架上低角度的光束灯聚焦,形成更强烈的白光闪烁。技术手段和艺术表现方法的结合,使战争的舞台场景达到了非常震撼的效果。见图7所示。
图7 爆炸的视觉画面(摄影:塔苏)
该剧中,舞台空间设置了数个长方体平台,舞台相对宽敞,为灯光写意表达带来极大的空间自由。灯光通过与烟雾的结合,营造迷雾漫漫的效果。低角度的光位造成了切割灯本身的光束加强,可以看见光源的出光点在舞台上形成一道道漂亮的低空光锥。战士们从低空的光锥中穿梭而过,形成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见图8所示。在这些光影交错的过程中,灯光本身也可以形成电波信号般的律动,配合多媒体视觉影像,以同样的节奏闪烁,全方位地烘托舞台气氛。
图8 战士们在光影中穿梭(摄影:塔苏)
3 灯光配合表演形式上的探索
该剧在话剧表演形式上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区别于通常的话剧在每幕之间有休息、转场与适当停顿的传统手法,该剧打破常规,不分幕场,全剧中间只有短暂的暗场作为过渡,整体贯通,一气呵成。戏剧片段转瞬变幻之间,让观众沉浸在亦谐亦庄、谐趣与庄严融为一体的艺术美感中,极大地感染、吸引着观众。
但不分幕场的表演形式对灯光设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此,笔者把几种灯光投射方案分别作出了局部的强弱对比和整体效果上逻辑关系的统一,用不同的光位对高矮不一的白色平台进行塑造变化。在战争场景刻画时,从平台内侧向上泛出火光模拟壕沟;在白马山的生活场景,则刻意弱化平台的视觉强调,用逆光加强它的造型感,使其视觉形象变得中性化;在描绘心理时空时,用低角度的脚光投射错落的平台,使其影子互相交叠,用自然照明的非常规角度配合转台的应用,形成光影错落的变化,视觉上营造一种时空异化的感觉,使人感到脱离了现实空间进入了主角李安本的想象之中。在现实部分的戏剧段落中,李安本和孙子沟通交流时,灯光则刻意弱化了对环境的描述,用最简单的定点光把环境变得集中,弱化了对空间地点的描述和暗示。
4 结语
笔者以为,在舞台上,灯光本身要形成自己的语汇,又不能破坏整体的舞台视觉画面。灯光及多媒体在配合演员表演的同时,也要考虑舞美视觉符号的力度的变化,结合舞台布景等元素统一视觉画面,努力通过灯光的强化把舞台布景在空间中所构筑的形态向着更深层的想象空间延伸,使舞台空间充满想象的魅力,形成舞台形象的整体韵律感,达成与剧情氛围相一致的光影效果。
此外,能够参与该剧的创作,对笔者有着非凡的意义。就像剧中主角李安本逐渐被战士们感化一样,作为一名创作者,笔者也在深入创作的同时被打动,被那个信仰升腾的年代、被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打动。该剧不仅是戏剧主角李安本的生命洗礼,其创作过程对笔者而言也是坚定信仰、坚定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洗礼,也是笔者作为一个舞台艺术工作者,从青涩走向成熟的蜕变过程。
附:话剧《铁流东进》部分主创人员名单
编 剧:查文白 钟 鸣
导 演:查文浩
舞美设计:张 武
灯光设计:黄 祎
选自 《演艺科技》2023年第四期 黄 祎《论话剧<铁流东进>灯光设计中的艺术符号与技术实现》。转载请标注: 演艺科技传媒。 更多详细内容请参阅《演艺科技》。
(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仅用于行业学习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途。文中观点为作者独立观点,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络第一时间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