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o 显示原理之 MicroLED 技术,乃是 LED 微缩化与矩阵化技术。具体而言,其是在单个芯片上集成的高密度且微小尺寸的 LED 阵列。就好比 LED 显示屏的每一个像素都能进行定址且可单独被驱动点亮,这完全可以视作是户外 LED 显示屏的微型化版本,将像素点之间的距离由毫米级别降低至微米级别。
01
Micro LED 显示原理
系将LED结构设计进行薄膜化、微小化、阵列化,其尺寸仅在1~10μm等级左右;后将μLED批量式转移至电路基板上(含下电极与晶体管),其基板可为硬性、软性之透明、不透明基板上;再利用物理沉积制程完成保护层与上电极,即可进行上基板的封装,完成一结构简单的Micro LED Display。
02
Micro LED典型结构
PN接面二极管,由直接能隙半导体材料构成。当上下电极施加一顺向偏压于μLED,致使电流通过时,电子、电洞对于主动区(Active region) 复合,而发射出单一色光。μLED发光频谱其主波长的半高全宽FWHM仅约20nm,可提供极高的色饱和度,通常可大于120%NTSC。
且自2008年后LED光电转换效率大幅提高,100 lm/W以上的LED已成量产之标准。而在Micro LED Display的应用上,为自发光的显示特性,辅以几乎无光耗元件的简易结构,故可轻易达到低能耗(10%~20% TFT-LCD能耗) 或高亮度(1000nits以上) 的显示器设计。即可解决目前显示器应用的两大问题,一是穿戴型装置、手机、平板等设备,有8成以上的能耗在于显示器上,低能耗的显示器技术可提供更长的电池续航力;一是环境光较强(例:户外、半户外)致使显示器上的影像泛白、辨识度变差的问题,高亮度的显示技术可使其应用的范畴更加宽广。
03
Micro 显示原理
像素结构
MicroLED显示一般采用成熟的多量子阱LED芯片技术。以典型的InGaN基LED芯片为例,MicroLED像素单元结构从下往上依次为蓝宝石衬底层、25nm的GaN缓冲层、3μm的N型GaN层、包含多周期量子阱(MQW)的有源层、0.25μm的P型GaN接触层、电流扩展层和P型电极。像素单元加正向偏电压时,P型GaN接触层的空穴和N型GaN层的电子均向有源层迁移,在有源层电子和空穴发生电荷复合,复合后能量以发光形式释放。
与传统led显示屏相比,MicroLED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微缩化,其像素大小和像素间距从毫米级降低至微米级;二是矩阵化和集成化,其器件结构包括CMOS工艺制备的LED显示驱动电路和LED矩阵阵列。
阵列驱动
InGaN基MicroLED的像素单元一般通过以下四个步骤制备。第一步通过ICP刻蚀工艺,刻蚀沟槽至蓝宝石层,在外延片上隔离出分离的长条形GaN平台。第二步在GaN平台上,通过ICP刻蚀,确立每个特定尺寸的像素单元。第三步通过剥离工艺,在P型GaN接触层上制作Ni/Au电流扩展层。第四步通过热沉积,在N型GaN层和P型GaN接触层上制作Ti/Au欧姆接触电极。其中,每一列像素的阴极通过N型GaN层共阴极连接,每一行像素的阳极则有不同的驱动连接方式,其驱动方式主要包括被动选址驱动(PassiveMatrix,简称PM,又称无源寻址驱动)、主动选址驱动(ActiveMatrix,简称AM,又称有源寻址驱动)和半主动选址驱动三种方式。
其中,被动选址驱动是把像素电极做成矩阵型结构,每一列(行)像素的阳(阴)极共用一个列(行)扫描线,两层电极之间通过沉积层进行电学隔离,以同时选通第X行和第Y列扫描线的方式来点亮位于第X行和第Y列的LED像素,高速逐点(或逐行)扫描各个像素来实现整个屏幕画面显示的模式。
主动选址驱动模式下,每个 Micro LED 像素有其对应的独立驱动电路,驱动电流由驱动晶体管提供。基本的主动矩阵驱动电路为双晶体管单电容电路。每个像素电路中,选通晶体管用来控制像素电路开关,驱动晶体管与电源连通为像素提供稳定电流,存储电容用来储存数据信号。为了提高灰阶等显示能力,可以采用四晶体管双电容电路等复杂的主动矩阵驱动电路。
半主动选址驱动方式采用单晶体管作为 Micro LED 像素的驱动电路,从而可以较好地避免像素之间的串扰现象。半主动驱动由于每列驱动电流信号需要单独调制,性能介于主动驱动和被动驱动之间。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MicroLED 技术在显示领域的应用前景将越来越广阔,未来它有望在更多的场景中展现其独特的优势,为人们带来更加震撼和清晰的视觉体验,让我们拭目以待这一技术的持续创新和突破。
标签: